選擇性思考

[爺爺,您回來啦]
應該是2005-04-30,連戰回到西安后宰门小学時,小學生們的歡迎劇

我們是為什麼會想笑?年齡?口音?用詞?句型?
雖然想要知道,但又害怕在知曉如何能讓自己開心之後會對於"喜悅"感到麻木

打算作一首類似影片的聲音結合(希望老師不會說既然是這種素材就乾脆加上其他媒介),類似的題材還有周星馳、璩美鳳、無間道(含CD Pro 2)、陳水扁、巧克男孩....

嗯..我也一直很喜歡李登輝探訪921那句「閉嘴,你以為我來只是為了聽你一個人說嗎」的呢..(影片可能比較難找但應該還有救..)

-------------- 沒關係分隔線 ---------------

同樣地,之前在無名BBS的Bailan(白爛)板看到【台灣字】網站的連結,該篇的推文提到「我不要優美的繁體字變成類似韓文的鬼東西」,但是這東西跟記譜法的問題其實很像,大家也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罷了。


-------------- 沒關係分隔線 ---------------
還有學院派現代樂喜歡在傳統樂器上使用不同的演奏方式,比較出名的是prepared piano(在平台鋼琴上放東西)和管樂的打鍵聲。我曾經懷疑為何不使用全新的樂器,而要建立在那冗長又與該聲響幾近無關的演奏之上。畢竟跟樂器演奏者花在練習樂器的傳統奏法的時間相比,新的奏法很難有適當的教學法去配合....(原本好像不是要講這個點..)。後來才發現其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也跟這個一樣,都是繞了好大一圈之後,去做原本其實不難的事。以HTML為例,如果我們需要無排版的純文字,原本文本中只要按一下Enter/Return就可以換行,在HTML中卻要打上<br />才行(當然也可以使用<pre />或<xmp />或是其他方法啦..),其實是增加了原本簡易事情的複雜度。同理,在找不到想要的敲擊聲的狀態下,使用管樂的打鍵聲作為素材也可能是作曲家在發表上的一種折衷。
可悲的是,在教學和練習的過程中,我(們)好像只是單純在練習"如何使用已經習慣的複雜方法去做新的事情",而不願重新從簡單的地方去想那件新事情。理想上,我覺得使用如打鍵或是磨弦等其實並非傳統樂器才限定的技巧(不提預置鋼琴是因為它真的有其特色存在),應該是要考慮到該樂器本身的文化意義層面的,或是如果這位作曲家是要刻意諷刺/彰顯類似的兜圈子的行為的話,我也可以接受。

毋須在意,我也只是隨手挑了順眼的題材作發揮。你感興趣的題材也許我也會一笑置之。
講不清楚又懶的打字..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