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家隆《假設錄音學存在》演講心得

日期:2008-05-20
講師:黃家隆
講題:假設錄音學存在…
心得:
  被社會界定為技術人員,講師給我們的感覺是:那些抱怨公事包或筆記型電腦太重的大牌講員們真是太嬌生慣養了。演講即將開始之即講師仍在調整他所需的器材,雖然不免延後了些許演講的時間,但是也讓我們看到對於專業負責的一面。
  大致而言,講者嘗試用許多與一般認知相反的陳述語句來吸引大家的注意。印象最深刻的兩句是「我不能理解為何所有學生的音樂會結束後都會感謝老師」以及「帶越多書的人唸的越少」。也使用很多略帶誇適性的評論:「唱片是獨立身份的表徵」、「電音會讓你變白癡;但古典樂會讓人思考」。再加上不諱言地自詡為「有天份的人」卻又不對特定對象做刻意的批評,不難發現講師在人際處理以及口才上是有歷練的,而這樣的講者的話語通常都需要咀嚼才能出味。
  在「為何有攝影家卻沒有錄音家」的討論中,我終究忍不住地想要證明自己的存在而舉手發表了意見,我想刻意把這樣的題目丟給學生們來在課堂中發言應該也有著要我(們)思考「獨立身份的証明」的意思在吧。也不是第一次遇到這樣把操弄觀眾的行為幾乎不做遮掩的講者了。
  至於此次的主題(前段所述之問句),我目前有了這樣的看法:攝影師在「尋找」以及「篩選」素材,大多時候他甚至可以「控制」被拍攝的物體的角度、姿勢、顏色;但錄音師們的作品仍大多僅能讓人感受到「尋找」的部份,「篩選」與「控制」的層面較難以被欣賞者察覺。另外紀錄者與被記錄物本身的名氣消長也有關聯,如一般人不太會去在意飯島愛的寫真集是誰掌鏡,但是卻可能知道杜達雄是以拍攝男體寫真出名,乃是由於後者所拍攝的對象通常都默默無名。若是錄音師(們)的主題不要再是「某人的演奏或作品發表」而是能夠表現出自身對於素材的「尋找」與「篩選」的功力存在,那麼作品應當能夠有如攝影作品的自身宣傳效力。

沒有留言: